2000年,太仓职业教育处于最低谷。这一年,周新源走上太仓中专校长这一职位。在他的带领下,过去深陷困境的太仓中专,成功地进行了“双元制”当地化办学实践,并成为江苏首批“四星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周新源—
用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
通讯员 侯宏强
“2000年,学校正和德企商谈打造培训中心的事情,但就培训中心放在学校还是企业争执不下。其实这是中国和德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不同认识,但只须有益于学生进步,哪种形式建培训中心又有哪些关系呢?”江苏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周新源回忆说,他当校长后第一时间敲定了建设培训中心的事宜。2001年8月,学校与克恩—里伯斯(太仓)公司、慧鱼(太仓)公司合作共建了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开始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进行当地化探索。
“职业教育本来就是为经济进步、企业进步服务的,‘双元制’的学生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学生能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省去了毕业后适应社会这一环节,更有益于学生的进步。”周新源说,在谈判中,一位德方负责人说“大家要让大家的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成长”,正是这句话,让他坚定了进行“双元制”当地化实践的决心。
伴随经济社会的进步,太仓德资企业愈加多,需要很多拥有高技能操作水平的专业技术职员。周新源依托地方经济,以专业建设为主抓手,结合太仓实质,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设计。自2001年以来,太仓中专先后与100多家企业打造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形成融会太仓特点的“政府引领、双元参与,合同实行、本钱分担”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服务地方经济进步培养了大量合适的专门人才。
“职业教育不是职业的教育,而是职业人的教育,故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培养具备好职业素养的现代职业人。”周新源觉得,“职业教育曾被称作为‘断头教育’,固然有大家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教育体系设计不健全的问题。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不能离开职业教育,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量拔尖革新人才也需要职业教育,从业职员继续教育更不能离开职业教育,伴随体系的构建和‘立交桥’的交流,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而是面向每人的终身教育。”
借鉴德国建设“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周新源带领全校教师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现在,太仓中专数控技术、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成为2014年江苏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模具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6个专业成为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3”中高职分段培养项目。除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外,学校还有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高职学院注册入学等中职毕业生的升学途径。
2013年,太仓中专首届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步入社会,立刻成为市场的“香馍馍”,不少企业主动到学校来要人,这一专业也成为太仓中专各专业中就业形势最好、起薪薪资最高的专业。为何会率先想到设立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原来,2008年太仓中专打造多功能活动中心,并与一家公司合作,在活动中心打造健身会所。健身会所全年对社会开放,对这方面人才的需要日益突出,周新源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业机会”,于2010年开设了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
为深入推进“双元制”当地化应用实践,在周新源的带领下,太仓中专把全位性校企合作和高效的教学工厂建设、“双师型”工作团队建设、课程建设作为工作的主抓手,先后推行了“103001工程”和“203002工程”。“203002工程”即每一个专业要与20个企事业单位打造密切的伙伴关系,与30名技术职员打造好的互动关系,与企业合作做成2件有革新性的事。周新源需要校企合作需要做到“七结合”,即校企合作需要与课程改革结合、与教师下企业训练结合、与学生就业推荐结合、与订单招生结合、与专业辅导员队伍建设结合、与职业培训结合、与职教各类大赛结合。
在“双元制”当地化应用实践中,太仓中专着力推进并形成“双元制”当地化运作整理构建框架,走出具备本校特点的全位性校企合作的道路。通过聘请专业辅导员,引进生产课题、生产线和国际考证项目,安排中间实习、企业研修,推广学业管理,达成培养模式革新,形成培养形式多样化、教学体系模块化、课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训基地建设功能化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并升华成为学校特有些办学理念体系。
今年4月,周新源被教育部、国家进步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授与“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